挂证是指个人将自己的资质证书挂靠到非供职企业名下,以获取报酬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涉及将注册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等资质证书挂靠到企业,以便企业获得相应的资质或升级资质。
挂证的定义和背景
挂证行为在建筑业尤为常见,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资质要求。企业通过挂靠获取资质,以便承接更大的工程项目。挂靠人通常与企业达成协议,企业支付一定的费用,而挂靠人则不实际参与项目工作。
挂证的定义和形式:
挂证是指将自己的资格证书挂靠到非供职企业名下,即持证人注册单位与实际工作单位不一致。这种行为通常涉及个人将自己的资质证书挂靠到企业名下,若挂靠人为企业员工,则企业可以名正言顺地使用证书;若不是,挂靠人一般都会要求企业支付一定的费用。
以下6类情形,原则上不认定为”挂证”
1.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正式退休和依法提前退休的;
2.因事业单位改制等原因保留事业单位身份,实际工作单位为所在事业单位下属企业,社会保险由该事业单位缴纳的;
3.属于大专院校所属勘察设计、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单位聘请的本校在职教师或科研人员,社会保险由所在院校缴纳的;
4.属于军队自主择业人员的;
5.因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等买断社会保险的;
6.有法律法规、国家政策依据的其他情形。
这些情形之所以不认定为“挂证”,主要是因为它们符合特定的历史背景或政策规定,例如退休、事业单位改制、学校聘用等,这些情况下的证书持有者并不构成在职员工与注册单位不一致的情况。
挂证的影响
法律责任和信誉损失:
挂证行为违反了《建筑法》、《行政许可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一旦工程项目出现问题,挂靠人可能面临法律责任,甚至承担刑事责任。此外,挂证行为会导致持证人的职业信誉受损,可能被吊销职业资格证书。
工程质量问题:
挂靠人员不实际参与项目,导致工程质量无法保证,存在安全隐患。企业通过挂靠方式获取资质,但实际并未获得专业人才的支持,一旦出现问题,企业需承担相应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行业乱象和市场混乱:挂证行为导致“干活的没有证,有证的不干活”的现象,严重影响行业秩序和工程质量。此外,挂证行为催生了黑色产业链,许多企业通过挂靠获取资质,导致市场不公平竞争。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