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现场,竣工图的编制与审核责任划分通常较为明确。按照常规做法,施工单位负责编制竣工图,建设和监理单位则负责对其进行审核。
施工单位由于全程参与现场施工,对实际工程情况最为熟悉,能够将施工中发生的变更等内容准确反映在竣工图中。
相关规范如《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DA/T 28-2018)对竣工图的编制与审核提出了明确要求:
如无设计变更,可直接在原施工图加盖竣工图章并签字确认;对于一般性变更,可在原图上进行修改并附变更依据,再加盖竣工图章;
若发生重大变更,则需重新绘制竣工图,其中因设计原因引起的由设计单位负责重新绘制,因施工原因引起的由施工单位负责。

部分地方规范,例如安徽省《建设工程文件收集与归档标准》(DB34T4574-2023),也明确了施工单位绘制竣工图的具体要求,包括未变更时直接加盖竣工图章、一般变更时修改原图并标注依据、重大变更时由设计单位改绘图纸再由施工单位盖章等操作。
此外,《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将竣工图列为工程技术经济资料,表明其可作为工程结算的参考依据之一。
然而,由施工单位编制竣工图也带来一定隐患。由于施工单位通常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在编制过程中对隐蔽部分进行修饰,或在图纸中虚报工程量以获取更高结算款。此时,监理单位的审核工作尤为关键,需把握审核深度,准确识别问题。
实际工程中,可根据变更程度采取不同应对方式:
- 若图纸变动较小,由施工单位编制竣工图较为可行,建设和监理单位的审核难度也较低。
- 若涉及重大变更,除建设与监理单位审核外,还应引入设计单位参与把关,以保障建设方利益,同时符合设计质量终身责任制的要求。
当变更较多时,若由施工单位编制竣工图,监理和业主需投入大量精力逐项核对竣工图与施工图、设计变更及现场实际情况是否一致,确保图纸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为有效防范相关问题,建议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 加强全过程造价与变更控制,建立规范的变更管理流程,确保每项变更均经书面确认,并明确其范围、原因、责任及费用影响。
- 严格执行会签审核制度。施工单位编制人员及技术负责人须对图纸真实性签字确认;监理单位需对照变更文件与现场实际进行实质性审核;业主方项目负责人应作最终确认。同时可建立相应奖惩机制,对编制质量高的单位予以奖励,对编制不实、质量低劣的行为进行处罚。
- 建立完整可追溯的变更依据链。对设计变更、工程签证等文件实行统一编号管理,并在竣工图中标注所依据的变更文件编号,编制变更汇总表与图纸目录对应,确保图纸与变更文件可相互追溯。
如发现施工单位通过竣工图虚报工程量,应立即要求整改并重新编制图纸。同时,可依据合同条款对相关违规行为进行经济处罚,以维护工程结算的公平性与真实性。



评论0